科技自媒体/琨珸
人类的电力工业文明已有百余年历史。
年7月26日傍晚7点,上海外滩到虹口招商局码头,竖起中国第一根电杆,6.4公里长的供电线路上串联的15盏弧光电灯亮起,这是中国最早安装电灯的地方。
当时趁着纳凉出来的上海市民,人来人往翘首围观,聚集长达数里。首次公开亮相的西洋电灯,成为“夜空中最亮的星”。为暗夜带来灯光的,是中国的第一个发电厂——上海电气公司,中国的电力事业由此起步。
电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中为保障开国大典国旗顺利升起,电动旗杆设计安装者林治远,争分夺秒排除万难,用一个惊心动魄的未眠之夜确保立国大事“万无一失”。
电力对于新中国的意义不同凡响。发展了一个多世纪的电力工业,更是演绎出一部壮丽史诗,其铺开的画卷,每一次泼墨都将成为辉煌历史的注脚。
如今的生活,插上插头,轻轻拨动开关,空调、电扇等电器开始运转,这早已经成为日常。
电力的稳定关乎国计民生,关于整个社会的安全感。小小的开关背后,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人造系统之一——精密而庞大的电力系统。
纵观历史长河,这项事业正再次迎来变革新节点。
一
复杂人工,翻山越岭
在人类历史中发展了60余年,经历过3次寒冬,被称为当今新时代“水电煤”的人工智能技术,触角已伸入各行各业。那么,它又将如何与这个人类百余年历史的电力行业产生“化学”剧变。
年1月,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“三型两网、世界一流”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新时代发展战略目标。希望应用移动互联、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通信技术,实现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万物互联、人机交互,打造状态全面感知、信息高效处理、应用便捷灵活的泛在电力物联网。
电力系统精密庞杂,是发电、输电、变电、配电、用电设备及相应的辅助系统组成的电能生产、输送、分配、使用的统一整体。
在我国,电力行业在经历电力体制改革后,原国家电力公司拆成了两家电网公司:国网,南网和五家发电集团:大唐,华能,华电,国电,中电投。
电力行业在整个国民生产中,是有垄断性质、独立性较强的行业,外部对电力行业的运营运转是极难真正了解的。那AI将如何切入?就拿普通人较有感知的电力行业一项常规作业——电力巡检来说。
传统的电力巡检员,不论工作环境是冰天雪地,崇山峻岭,不论遭遇蚊虫或动物伤害,碰上山体滑坡,他们都得上阵,这就是本质工作,他们早已司空见惯。
巡检中,有的巡检员要靠肉眼识别线路缺陷,检测线路故障。他们跋山涉水,更面临极大的人身安全风险。
媒体每年对电力巡检员的工作都有大量报道,真实又令人“心惊”:
“翻山越岭每天行走15公里”“一年有余天在偏僻的野外作业”“攀登多米的铁塔需要40分钟,在悬空的塔线上持续4个小时以上工作““传统输电方式巡检,巡检员每年巡线行走路程约千米“……
虽然近年来有一些自动化、无人机等协助作业,但还是无法彻底离开人工。
总体而言,传统输电线路巡检的当下,输电线路巡检、运维工作主要存在三个问题:
输电线路监测系统覆盖率无法达到%,存在监测盲区,需要人工巡检辅助监测;我国电网规模庞大,传统人工巡检不仅会造成巡检人员工作量大、劳动强度高等问题,同时也会增加电力部门巡检运维成本;输电线路多部署在山区、荒郊野岭,当遇到雨雪、大雾等恶劣天气,长距离、大规模的巡检作业存在诸多安全隐患。
如此一来,就易导致工种的缺工率上升。据国家电网披露的数据,巡检工作的高强度与高风险,使这个工种缺员率高达30%至40%。摆在这个行业面前的问题是严峻现实的,它亟需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解放人力繁重、反复的工作。
人工智能的价值也正在于此。
当然,对于整个大的电力系统和行业而言,AI的价值可能并不仅止于此。
二
电力+AI的探索
如今二者面对的形势一片大好:政策鼓励,保驾护航;行业亟需,破土革新;AI已来,势不可挡。天时地利人和因素俱在的时候,就该是一个行业高速发展的开端了。
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,到年我国智能电网行业市场规模将近亿元。
为电力行业使能的AI,是一门技术。纯技术直接产生的经济利益和商业价值相对有限,但一旦落地到具体行业,地覆天翻。
在《经济转型:通用技术和长期经济增长》书中,作者RichardG.Lipsey指出:
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靠通用技术的不断出现而持续推动的,并将通用技术定义为可识别为单一通用产品,流程或组织形式的技术。
人类发展史走到今天总共有26种通用技术,而人工智能就是一种。所谓通用技术,简单的理解就是要有多种用途、应用到经济的几乎所有地方、并且有很大的溢出效应。
疫情爆发以来,AI技术的落地应用备受